从金融中心到科技创新中心,“硅巷”正快速与“华尔街”比肩发力,成为纽约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 纽约「硅巷」
1995年,「硅巷」作为一个营销宣传口号被提出,目的是吸引那些向往去硅谷创业的人才和资本来到纽约。最初,「硅巷」只是指曼哈顿第五大道与百老汇交界处的熨斗大楼区域,说白了只是一个街区而已。
▼ 熨斗大楼是最早的「硅巷」中心
如今,「硅巷」已经串联起了曼哈顿中下城、布鲁克林DUMBO区等科创区,成为一条城市内的科创带。
整个大硅巷区域获得的风投资金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了36亿美元,这里聚集的科技初创公司数量超过9,000家,形成了仅次于硅谷的科技产业集群,创新领域包括金融科技、互联网、医疗健康、教育、制造业、大数据等。
▼ 通过纽约创新公司分部示意图,可以看出创新早已走出「硅巷」范围(来源:Digital官网)
更为关键的是,硅巷例证了科技回归都市不仅是趋势,而且是城市在科技竞争背景下,老城区融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 改造后的切尔西市场,聚集了60多家科技公司(来源:Flickr)
众所周知,金融行业一直是纽约的经济引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纽约金融行业遭到重创,经济结构过度高端化、虚拟化、外向化的弊端也显露无遗。
以此次危机为分水岭,世界各大城市纷纷将经济走出低谷寄望于科技创新产业。如伦敦推出「迷你硅谷」计划,诞生了如今的东伦敦科技城。新加坡、东京、巴黎、首尔等也相继提出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
▼ 伦敦「迷你硅谷」东伦敦科技城
2009年,纽约发布《多元化城市:纽约经济多样化项目》并启动「东部硅谷」发展计划,此后发布的《一个新的纽约市:2014—2025》中,再次明确了「全球创新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
▼ 《一个新的纽约市:2014—2025》规划(来源:NYC官网)
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资金方面并不是创新发展的瓶颈,缺少创新企业和人才是关键。
因此,纽约推出了四大计划:「应用科学计划」、「众创空间计划」、「融资激励计划」和「城市更新计划」。这些计划相互协作,培育创新要素环境,吸引和孵化创新企业和人才,推动纽约驶向全球科创之都。
一. 「应用科学」计划
纽约市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缺乏创新源头。
锚机构(科研型高校、研究、企业)作为创新的源头,成为纽约培育发展科技创新的突破点。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2009年推出了「应用科学」计划,通过与全球著名大学合作,打造高水平的研发中心(锚机构),实现对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的吸引。
该计划已与多所著名大学合作,包括康奈尔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等,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
▼ 「应用科学」计划的两个目标
与此同时,纽约市也在推动锚机构实体化建设。
康奈尔创新研究院:美国第一个政府参与投资和规划的大学园,位于曼哈顿罗斯福岛,由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投资20亿美元共同建设。该学院以交互式媒体、健康、环保等前沿科技领域为主要方向,重点培养计算机科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信息科技、生物医学等20多个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
▼ 罗斯福岛上的康奈尔创新研究院
纽约大学城市科学与进步中心:由纽约大学主导的全球合作联盟,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多伦多大学、华威大学、印度孟买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及IBM、思科等企业。该中心的研究领域专注于利用大数据解决大都市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难题。
哥伦比亚大学数据科学研究所:位于曼哈顿维尔街区,主攻新媒体、智慧城市、人类健康、网络安全等前沿科技领域,预计在未来30年将为纽约创造近4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
▼ 除了数据科学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杰罗姆·L·格林科学中心,用于脑科学研究的多个实验室也对外开放(来源:Wikipedia)
这些锚机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创新人才的目标一致。
此外,纽约市还推出了「科技天才通道」项目,通过短期培训为城市挖掘更多的工程师。
例如,熨斗学校成立于2012年,被誉为「编程学习领域的哈佛商学院」,面向0编程基础的市民,通过15周的全日制编程培训,结业学员将成为程序员。
▼ 熨斗学校(来源:Flickr)
二. 「众创空间」计划
降低创新门槛,是纽约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二步。
2010年,纽约市经济发展局(NYCEDC)推出「众创空间」计划,目的是通过提供环境良好、租金低廉的工作、实验空间,孵化创新企业。
2009年至2019年,纽约从只有1个众创空间,发展到30多创业服务平台和122个孵化器,共1000多初创企业从此计划受益。
▼ 纽约创新空间分部示意(来源:Digital官网)
针对初创企业,缺少资金购买大型科研设备,以及缺少试验空间的状况,该计划设置了两类「研究」共享空间。
一是「实验空间」。这类空间主要由高校与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专业科研设备,面向缺少实验场所的中小科技公司。
目前已有城市未来实验室、哈林生物科技空间、亚历山大生命科技中心等3个公共实验平台,如亚历山大生命科技中心拥有超过一百万平方英尺共享实验空间,深受制药、生物技术类创新公司的喜爱。
▼ 亚历山大生命科技中心(来源:Flickr)
二是「制造空间」。科技创新中,很多来自制造业领域,共享制造空间就是为他们准备的。目前,纽约有近10家制造空间,为超过500个初创企业提供服务。
如2013年成立的斯坦顿岛制造工坊,有面积约为6,000平方英尺的制造空间,设有木工、金属加工、数控机床、3D打印等高端制造设备,还设有各种办公区、会议室和展示区等。
▼ 斯坦顿岛制造工坊(来源:Flickr)
纽约的孵化设施较为多元化、定制化,涵盖互联网、时尚、媒体、出版、生物医药、制造等多个行业,其中大部分由纽约市政府资助(或补助)成立,并配有导师,以及法律、会计等方面咨询、培训,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